乳酸性酸中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国近13亿糖尿病患者,没吃对是患
TUhjnbcbe - 2024/4/11 17:09:00

刚刚过去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这一节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年共同发起,旨在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醒。

根据年4月《英国医学杂志》(BMJ)刊发的“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有近1.3亿人有糖尿病,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是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普及糖尿病知识、防治糖尿病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是胰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无力等,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比如严重的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昏迷、糖尿病肾病以及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糖尿病具有一定遗传因素,此外,病毒感染、饮食不当、长期酗酒,也会引发糖尿病。

目前根据WTO的标准大概分为四类:

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比较早,主要是胰岛功能受损比较严重,胰岛素水平比较低,症状会比较明显,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的倾向,而且会找到自身免疫学的证据,会发现糖尿病的抗体升高。

2.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2型糖尿病一般在成年发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然后慢慢可能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类患者症状可能不是很明显,有1/3-1/2的人症状不明显,是体检医院就诊才发现。

3.特发性特殊类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可能存在基因缺陷、遗传缺陷,由内分泌疾病引起,比如内分泌会有生长激素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血糖升高,还有一些药物的影响。

4.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妊娠后发现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一般在生产以后,可能需再复查糖耐量试验,看是不是还有或已经转归治好,还是继续转化为2型糖尿病患者。

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有这些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中国的糖尿病人口数量却急剧增加。根据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年的仅0.67%,在四十年后飙升至10.9%。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美国学者采用-年的中国健康和营养数据进行的研究发现:

1.“吃得不对”是我国糖尿病增加的首要原因

①吃的全谷物太少,而精制粮食太多。中国传统的饮食以五谷为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粮食越吃越细,一顿饱餐后,随着营养物质的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很快就升高了,但多数人的活动量越来越少,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但如果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

②吃了太多的加工肉类、红肉和含糖饮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宇博士介绍,红肉当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风险。据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上的研究发现,每天食用50克加工红肉会使人们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1%。

③过多的饮料、甜品诱发了糖尿病。虽然摄入过多糖分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不过,它会让人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给我们的胰腺系统造成很大负担,哪天胰腺一旦累了,无法分泌胰岛素,就会诱发糖尿病。而且饮料里的高糖分还不耽误长肉,超重、肥胖都找上来了。

④奶制品、坚果、水果、蔬菜、鱼和海鲜吃得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推荐成人每人每天平均摄入谷薯杂豆类应在-克之间,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共50-克,新鲜薯类50-克;

蔬菜每日建议g-g,深色蔬菜最好占一半以上。深色蔬菜是指:深绿色、深黄色、紫色、红色等颜色深的蔬菜;

建议每天吃新鲜水果g-g;

肉类每天摄入50g-75g,水产品建议每天摄入50g-g,蛋类建议每天摄入25g-50g(相当于半个或1个鸡蛋);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乳类建议每天摄入g的液态奶,建议每天摄入30g-50g大豆(其中包括5g-10g坚果类食物),坚果类食物可以选择花生、瓜子、核桃、杏仁、榛子。

2.肥胖与糖尿病有高度相关性

不少2型糖尿病由于过度肥胖导致,这是因为肥胖的人细胞外周肥大,对胰岛素不敏感。有研究发现,亚洲人体内肌肉更少,而腹部脂肪更多,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风险更高。所谓“裤带越长,寿命越短”,腹大腰粗,早就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是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最危险因素,只要男的腰围超过90厘米,女的超过80厘米,就需要赶紧为身体减“负”了。

世卫组织还建议,40岁以上居民体重指数≥25kg/㎡,需要筛查糖尿病。但这一建议可能并不适用于全球所有地区和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你的体重指数≥23.8kg/㎡,就有必要去查糖尿病了。

身体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的平方(㎡)。比如,一个体重75kg、身高1.75m的成年人,他的体重指数为:75÷(1.75×1.75)=24.49kg/㎡

如果再考虑年龄因素,就真的要去查一查糖尿病了。

3.运动太少促发糖尿病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转变,买车的人多了,走路少了;工作忙了,运动的时间少了;应酬多了,“大吃大喝”多了。这样自然会腰围增大、体重增加,慢慢成为糖尿病后备军。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分钟以上;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步;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

5亿成年中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要注意这些指标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中间”状态,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但由于还未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我国约有5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极高。

糖尿病前期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正常的空腹血糖为3.9-6.1mmol/L,而空腹血糖≥7.0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叫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2.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而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I/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若餐后2小时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间,叫糖耐量异常(IGT)。

确切地说,无论是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还是糖耐量异常,都是患糖尿病的极高危因素,是2型糖尿病的必由之路,也将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大军”。

而对于这些处在糖尿病前期的人群,

需不需要治疗呢?

当你发现自己的血糖异常,医院内分泌科去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来判断下到了什么阶段。

如果你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可不必惊慌,因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除此之外,以下2种情况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1.运动量少的人,仅靠生活方式干预往往不能达到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目的,就算饮食和运动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也无法能保证以后血糖不再上升,因而结合药物干预治疗可能会有所帮助。

2.还有一些改变了不良生活方式,并坚持半年以上,但仍无法有效地降低血糖的,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目前常用的干预糖尿病前期的药物主要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口服降糖药。

大量研究证实,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延缓和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有效措施。我国有个关于糖尿病的著名“大庆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和饮食控制使IGT转化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下降了31%~46%。

要想一辈子远离糖尿病,

这4点必须要知道

1.父母患糖尿病,子女糖尿病风险大增

年2月,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发了一篇《糖尿病家族史与成人糖尿病关联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评估了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调查了近5万名糖尿病患者,而结果表明:

①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0.9倍以上;

②如果家里糖尿病患者多于2人,患病风险至少会增加1.27倍;

③如果母亲患糖尿病,其他家庭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2.03倍。

最终结果发现,家族中患糖尿病的亲属越多,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越高;发病风险增加尤其与父母和亲兄弟姊妹等直系亲属的患病人数明显相关。

换句话说,即便你认为你自己患上糖尿病没关系,但你的孩子患上糖尿病的风险,要远高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

2.腰粗、肚子大,真正的糖尿病候选人

一般腰粗、肚子大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年青岛疾控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中心性肥胖与糖调节受损、2型糖尿病的关系》中指出,中心性肥胖导致的腰臀比异常,与血糖调节异常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都有关。

所以,腰粗、肚子大的人千万要注意体型,时常运动,减一减肚子上的肥肉。

3.控制糖尿病长点肌肉,肌肉是“降糖剂”

很多内分泌科医生都提到过,“肌肉是良好的降糖剂”。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子林表示,某些情况下,有些降糖药一片的控糖效果还不到1,而一项有效运动的降糖效果可达1.8,就是说有效运动的抗糖效果甚至可能优于某些药物治疗手段。

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小强度抗阻运动,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降糖效果。有氧运动可以消耗能量,像太极拳、慢跑、广场舞、快步走等。练哑铃、肌力训练带等抗阻运动能减少脂肪,促进肌肉增长,提高骨骼肌抗氧化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让降糖药物疗效更显著。

像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十几年前体检的时候,发现肥胖、糖耐量试验异常、甘油三酯高、胆固醇低、脂肪肝等问题。后来坚持日行万步路,从慢速到中速到快速,走了18年,血糖也健康了,血脂也好了,这就是运动带来改善的例子!

4.好的生活习惯,糖尿病延迟发病3.96年

我国关于糖尿病的著名的“大庆研究”,历时30年,最终的研究成果刊发在了《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上,非常有力地证实了: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的防控太重要了。

与没有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相比,生活方式干预使糖耐量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时间延迟3.96年。

同时,生活方式干预使得:

●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39%;

●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6%;

●复合严重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降低35%;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3%;

●全因死亡率降低26%;

●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44年。

良好的生活方式大家也都知道,简单谈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比如吃饭控制总热量、每周运动分钟、控制好腰围、能走就别坐着等。其实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就是做不做的问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近13亿糖尿病患者,没吃对是患